以商養測式“第三方測評”亟待糾偏匡正
3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此外,該報告還顯示,近八成消費者都有購物前查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的生活習慣;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第三方”本應是獨立于兩個具有利益相關性主體之外的某個客體,當具中立、客觀與公正屬性。然而,當下許多自稱為“第三方”的測評機構,實際上卻擔當著“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甚至與被評商家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捆綁。此次中消協指出“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模式”的調查結論,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這種追逐功利的“偏倚測評”,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難言公正、公信,亟須糾偏匡正、依法規范。
有別于我國現行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和由企業自主委托的檢驗檢測行為,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的組織或者個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分析調研數據、表達主觀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設計、服務、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并將結果主要通過自媒體以圖文、視頻或直播的形式發布推廣,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參考。由此不難看出,當下“第三方測評”具有非官方性特征。
鑒于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眾多,且近八成消費者都有購物前查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的生活習慣,其測評結果會在客觀上影響到消費者“貨比三家”的購買行為??陀^公正的測評結果有助于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反之,則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不客觀、欠公正、不科學的測評結果還會損害經營者的商業信譽,破壞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
破解“商測一體”的測評偏倚,需要有關部門以立法手段強化測評機構的“去商業化”,規避商測一體、以商養測的測評亂象。而這需要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協同發力。首先,要把好市場準入關。要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準入條件,設置基本的準入門檻并制定審批申請的合理機制。其次,要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賬號實施統一備案管理,強化對測評人員的審核,推進實名制認證、商品信息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營造良好的“第三方測評”環境。再次,還要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監管部門還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
同時,平臺方可進行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核??稍O置“第三方測評”識別標簽,以賬號標簽向消費者正面推廣,否則將被限流或屏蔽;對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帶貨管理以及賬號粉絲管理等多重監管機制,以防消費者被誤導;此外,還可建立“健康賬號管理體系”,為測評賬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切實維護“第三方測評”的中立地位與公正屬性。
3月2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此外,該報告還顯示,近八成消費者都有購物前查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的生活習慣;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第三方”本應是獨立于兩個具有利益相關性主體之外的某個客體,當具中立、客觀與公正屬性。然而,當下許多自稱為“第三方”的測評機構,實際上卻擔當著“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角色,甚至與被評商家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捆綁。此次中消協指出“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模式”的調查結論,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這種追逐功利的“偏倚測評”,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難言公正、公信,亟須糾偏匡正、依法規范。
有別于我國現行的國家質量監督抽查和由企業自主委托的檢驗檢測行為,所謂“第三方測評”,通常是指未取得國家檢驗檢測資質認定的組織或者個人,宣稱通過自身測評或引用對比專業檢測結果、分析調研數據、表達主觀使用感受等方式對商品的質量、功能、設計、服務、性價比等方面進行橫向或縱向比較,并將結果主要通過自媒體以圖文、視頻或直播的形式發布推廣,為消費者提供購買參考。由此不難看出,當下“第三方測評”具有非官方性特征。
鑒于當前市場上“第三方測評”賬號眾多,且近八成消費者都有購物前查看“第三方測評”作品的生活習慣,其測評結果會在客觀上影響到消費者“貨比三家”的購買行為??陀^公正的測評結果有助于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反之,則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外,不客觀、欠公正、不科學的測評結果還會損害經營者的商業信譽,破壞公平競爭的商業環境。
破解“商測一體”的測評偏倚,需要有關部門以立法手段強化測評機構的“去商業化”,規避商測一體、以商養測的測評亂象。而這需要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協同發力。首先,要把好市場準入關。要明確規定從事“第三方測評”的準入條件,設置基本的準入門檻并制定審批申請的合理機制。其次,要對從事商業行為的測評賬號實施統一備案管理,強化對測評人員的審核,推進實名制認證、商品信息認證,使測評者和商品信息有源可溯,營造良好的“第三方測評”環境。再次,還要夯實“第三方測評”主體責任,做到“誰測評、誰負責”,監管部門還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消費投訴的“綠色通道”。
同時,平臺方可進行賬號身份認證,強化問題賬號審核??稍O置“第三方測評”識別標簽,以賬號標簽向消費者正面推廣,否則將被限流或屏蔽;對測評賬號建立作品審核、信用投訴、宣傳帶貨管理以及賬號粉絲管理等多重監管機制,以防消費者被誤導;此外,還可建立“健康賬號管理體系”,為測評賬號管理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管理指標,切實維護“第三方測評”的中立地位與公正屬性。
- 網紅“節能神器”真能省水省電?專家辟謠:都是“偽黑科技”(2023-05-26)
- 讓未來生活觸手可及 2023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2023)側記(2023-05-06)
- 瓷罐鐵罐包裝花樣多(2023-04-12)
- 劣質太陽鏡易傷眼(2023-04-07)
- 新能源汽車成投訴重點(2023-04-07)